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突破性基因疗法VGR-R01的两项研究成果同步发表于国际期刊
发布时间:2025-04-28 18:00:33

近日,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泽云泰”、“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核心管线VGR-R01两项关键研究成果——一项针对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的自然病史研究Natural history of progressive vision loss in 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 a model-based meta-analysis》及一项VGR-R01的非临床研究结果《Preclinical Studies of an AAV8-CYP4V2 Gene Therapy VGR-R01 for the Treatment of 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分别发表于国际眼科医学期刊《BMJ Open Ophthalmology》与药理学杂志《Molecular Therapy: Methods & Clinical Development》,标志着VGR-R01在治疗结晶样视网膜变性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突破,为全球患者带来新希望。

VGR-R01的研发历程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3月,李伟教授与中国遗传学会眼遗传学组创始人胡诞宁教授、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睢瑞芳教授等人共同确定,将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基因治疗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选题。李伟教授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高脂肪饲料喂养的Cyp4v3CYP4V2的小鼠同源基因)缺失小鼠模型,展现出眼底结晶和视力功能下降的双重BCD疾病表型,同时通过小鼠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基因治疗对BCD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6月在国际学术期刊Gene Therapy 发表。

2020年天泽云泰成立后,为攻克BCD这一全球空白领域,公司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基于前期的科研成果,公司完成了AAV载体分子优化及非临床研究,攻克了视网膜下注射制剂工艺难关,建立了符合GMP标准的生产体系;2022年启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初步验证VGR-R01人体安全性及视力改善信号;同年11月获得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截至目前已完成III期注册临床全部入组,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针对BCD的治疗产品。

核心成果解读

1、首建BCD自然病史模型,破解临床开发难题

BCD作为一种罕见病,由于患病率较低其疾病自然史研究数据有限。我们成功建立了基于BCVA变化的疾病进展模型,促进了研究者们对BCD临床特征与治疗有效性评价的理解,希望该研究未来进一步助力于BCD临床开发策略与监管机构决策的制订。

该meta分析基于BCD患者的个体数据,以BCVA较基线变化为疗效指标,建立BCD患者随时间变化的疾病进展模型,结果发现发病年龄、性别、种族、基因型和家族史等因素对疾病进展无显著影响。在全部BCD人群中BCVA年均增加0.06LogMAR。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BCD的普遍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患者就诊时常处于疾病的中晚期,而这也是当前参与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主要人群,因此对于视力较差且病程较长的患者,该模型同时分析指出其视力损失的进展更快,平均每年视力下降约1行(BCVA≥0.5LogMAR且病程≥10年的患者,BCVA每年增加0.09LogMAR)。

2VGR-R01非临床研究展现精准治疗潜力

VGR-R01通过视网膜下注射递送人类CYP4V2基因,在体外实验中被证明能够诱导CYP4V2蛋白的剂量依赖性表达、显著增强脂肪酸羟化酶活性并减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的脂滴积累;在Cyp4v3-/-小鼠模型中表现出可改善视网膜电生理功能(ERG振幅提升);在新西兰兔和非人灵长类动物(NHPs)中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此外,在视网膜下给药后VGR-R01主要分布在眼部组织,尤其是在视网膜中,而全身分布极少。总体而言,这些结果大力支持了VGR-R01在治疗BCD中的临床应用潜力。

从揭示疾病真相到攻克治疗壁垒,天泽云泰以“技术突破+患者需求”为驱动,为全球BCD患者点亮希望之光。未来,公司将持续深耕基因治疗领域,让更多“无药可治”成为“可治可愈”。

 

关于VGR-R01

VGR-R01是天泽云泰自主研发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类的基因治疗产品。本品采用基因替代疗法策略,以AAV8衣壳蛋白介导RPE细胞的转导,并将携带CYP4V2基因表达盒转导到细胞核,并表达CYP4V2蛋白,从而纠正患者视网膜内的脂肪酸代谢障碍,以期达到预防或改善RPE细胞、感光细胞及脉络膜的结构和/或功能损伤,并实现纠正视力损伤、保护残存视功能、或延缓视力恶化的临床效果。